然而在现实中,人才帽子的概念被有意或无意地偷换了,即把获得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的学者等同于拔尖人才。
我们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老一辈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我经常跟学生说,大家要有耐心,不要急躁。
当时我一下子想到,是不是可以将纳米导线和细菌结合在一块儿,进行人工光合作用转化。由于无法揭示它的结构演化过程,2年进行了3轮修改,还是被Nature拒稿,最终转投了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简称)。杨培东 受访者供图(下同) 念念不忘,10年研究终获突破 《中国科学报》:这篇最新的Nature论文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 杨培东: 大概在10年前,我们就发现利用铜催化剂能够把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乙醇等化工原料,选择性可以达到60%左右。通常大家认为无机的体系更稳定,但这是一个科学难题。对于科研来说,开创一个研究方向,并不是导师能帮你的。
但如果总跟着别人做,永远只是渐进式的改变。在40岁时,他被路透社评为10年来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其论文总引用超过10万次。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评价。这几株是野生型,那几株是突变株。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从2015年起他与于菲菲等合作,对从全球各地收集到的350多个高粱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其与公共基因库的相关信息反复进行比对,从中选取潜在的耐碱基因。
为克服这一问题,谢旗团队专门从宁夏挖了2吨盐碱土运到北京做实验,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他们把实验室搬到了吉林大安,那里的盐碱地pH值可以达到9.17。
从一次邂逅到一场联合攻关 2019年,一次出差中谢旗与李家洋在机场巧遇。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冯丽妃 我国人多地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安全生产存在巨大压力。论文通讯作者、遗传发育所研究员谢旗对《中国科学报》说,其中前者约占全球盐渍化土地的40%,后者则占60%左右。虽然目前全球植物耐盐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植物耐碱机制的了解仍然很少。
他说,一项基础研究从发现一个重要原理或机制到走向应用是一个创新链条,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持续推动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基础研究需要为应用提供源泉,应用研究要为基础研究提供出口,两者相辅相成。李家洋一直在通过水稻研究分子设计育种,他和团队创制的中科发804等系列水稻中都含有GS3这一基因虽然目前全球植物耐盐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植物耐碱机制的了解仍然很少。
从2015年起他与于菲菲等合作,对从全球各地收集到的350多个高粱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其与公共基因库的相关信息反复进行比对,从中选取潜在的耐碱基因。多位出席发布会的专家表示,这项研究对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他们发现,用基因剪刀剪掉AT1基因能够使高粱全株生物量(青贮饲料用)增加近30.5%、籽粒增产20.1%。谢旗指着电脑显示器上的对照图对《中国科学报》说。
相关研究结果3月24日发表于《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他们把实验室搬到了吉林大安,那里的盐碱地pH值可以达到9.17。从一次邂逅到一场联合攻关 2019年,一次出差中谢旗与李家洋在机场巧遇。该专项旨在针对我国新时期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分子精准设计育种技术,加速推进新绿色革命。过去20多年,谢旗和团队已经培育出6个甜高粱国家登记品种,在我国盐碱等贫瘠土地上推广种植50余万亩,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这项研究涉及多种农作物,工作量巨大。
这几株是野生型,那几株是突变株。这项研究是从基础研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作者:冯丽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24 9:00:5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打开一个基因中的藏粮密码 主效耐碱基因可使谷物增产约20% 吉林白城盐碱地经过改良后种植耐碱水稻。
目前研究团队已与先正达集团合作,为该基因申请了国际专利。在全球层面,谢旗也算了一笔账:如果全球20%的盐碱地利用该基因,每年可增产至少2.5亿吨粮食。
他发现AT1是水稻粒形调控基因GS3的同源基因(一个共同祖先在不同物种中遗传的基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敲除AT1后可以使细胞中的ROS降低。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冯丽妃 我国人多地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安全生产存在巨大压力。
朋友碰到一块儿会聊很多事,有时并不是科学上的事,但每次碰到谢旗,他总是唠叨那些高粱的事,每次都很兴奋。论文通讯作者、遗传发育所研究员谢旗对《中国科学报》说,其中前者约占全球盐渍化土地的40%,后者则占60%左右。
研究团队进一步与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等合作,确认了AT1/GS3基因在水稻和玉米中也能调控对碱的耐受性,相关代谢途径在不同作物中是保守的。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极大的短板。
耐盐与耐碱的研究落差缘何如此之大?其中一个难题是实验室模式植物,如拟南芥,通常并非起源于盐碱地,因此缺乏耐碱遗传适应性。在李家洋看来,基础与应用研究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基础面。
实验室中通常用这两种化合物调节系统的碱强度,这容易导致pH值变化大、不稳定,使实验无法重复。陈畅解释,这使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朱健康表示,这项研究已经在基础理论上取得重要突破。据介绍,盐碱化土壤主要由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导致。
基础研究需要为应用提供源泉,应用研究要为基础研究提供出口,两者相辅相成。李家洋一直在通过水稻研究分子设计育种,他和团队创制的中科发804等系列水稻中都含有GS3这一基因。
这种面对困难持之以恒的研究实践体现出的就是科学家精神。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从源头上加强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
《科学》国际审稿人评价称,这项工作揭示了禾本科作物的一个重要保守生物学机制,是一项重大发现。如何破题? 把边际土地,特别是盐碱地的作用发挥出来,就能大幅缓解这个压力。